《比賽成為藝術的刑場…》延伸自Pires...

皮耶絲旋風在台灣樂界燃燒。大家愛她的音樂,也好愛這位坦誠真摯的「阿嬤」的肺腑之言。其中這段訪談,許多分享,她的信念完全說中我心之所向,許多想法,也在此延伸分享給大家… 葡萄牙鋼琴家 皮耶絲(Maria João Pires, 1944-),:「比賽往往,很輕易地就成為藝術的處刑場...

皮耶絲旋風在台灣樂界燃燒。大家愛她的音樂,也好愛這位坦誠真摯的「阿嬤」的肺腑之言。其中這段訪談,許多分享,她的信念完全說中我心之所向,許多想法,也在此延伸分享給大家…

葡萄牙鋼琴家 皮耶絲(Maria João Pires, 1944-),:「比賽往往,很輕易地就成為藝術的處刑場,而它也往往,成為創意最大的敵人。」
的確,藝術如何評斷?為了在比賽中展露頭角,表演者以一種「適合得獎」的姿態來呈現音樂,是否讓自己離真誠的藝術越來越遠?
這樣說也許太遙遠、太抽象。

那說回我們平日的學習吧!

有些家長帶孩子來上課,直接就說「老師,我們來找妳是因為要參加XX比賽。」甚至有的才五歲,家長拿著好難的曲子說「老師,我們要(請你把這首修好)參加比賽。」通常這樣我就不收了。

我不是說比賽一定不好,在對的時候安排,那也可以是學習的一個激勵與自我成長。但是,若口口聲聲說「學琴要陶冶孩子的心」,然後又不尊重孩子的成長狀態,在不對的時候安排不合適的比賽,還要選完全不合適的曲子、不斷加課讓孩子學會手指在琴鍵跑動,這樣的學習,沒有音樂陶冶,只有手指運動。聰明的孩子,在不斷加課中也許可以拿到名次,但很可能直接扼殺了他被音樂陶冶的機會!

比賽是一個「自然的結果」,不是一個「目的」。當循序漸進的學習,培養出他真實的能力,那麼此時的比賽,「也許」就可以是一個助益(我說也許,因為還有很多其他層面可以探討)。

東方的家長很急,好像有種集體意識的壓力,孩子學琴,都得在某個年紀拿個獎,來證明些什麼。不過事實上,現在坊間比賽多如牛毛,而且小比賽還動不動就掛「國際大賽」😹,而同組只有少少幾人參加… 大家都輕易獲獎。但如果學琴只為了這個,實在太容易,也太可惜。因為音樂真正有價值的,不是在這些事情上。

音樂真正有價值的,是它有沒有流到你內心、有沒有與你的心連結、是它帶來單純的喜悅、激發你的自由想像力…

如果有很厲害的手指彈奏能力,但是卻不愛聽音樂、沒有在接觸音樂中牽起內心的感受,那音樂就沒有陶冶到他,也沒有跟他連結,彈琴就只是一個厲害的「手指運動」、一個證明自己很厲害的工具。

如果問我,怎麼知道學習過程的比賽,是否合宜。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看那比賽,是否讓孩子因此更愛音樂了?還是,在強烈競爭中,扼殺了他單純的愛…!因為只有對音樂單純的愛,才能讓他自由開發源源不絕的創意。比賽中許多複雜的層面,音樂變得不單純,時常就是阻礙自己真誠面對音樂的原因。

皮耶絲還說:「但如今,很多比賽都淪為商業、或意識型態的工具,沒有終點。如果你是因為沒有信心,想藉比賽『被肯定』,勸你不要。藝術家應該,從物質野心中跳脫出來,在一個自由的領域去感讀、研究、發展你的聲音。」

我深深認為,在音樂中感動,有最強大的淨化作用!音樂真的是最好的陶冶方式。但其實陶冶性情,不需要一定要會彈琴。多走進音樂廳,用心聽表演者來自內心的聲音,那種心的連結,就是最直接的陶冶。

讓人在舞台發光的,永遠都是內心的東西。內心若沒有真摯對音樂愛,舞台上手指運動的燦爛,也不會太長久。

藝術的生命從愛開始,所以,好好愛音樂,請不要追逐比賽!

  0 

You Might Also Like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